每天凌晨3時許,洪合鎮大橋村的保潔員夏勤才和劉正和就騎著電動三輪車,分別裝著三只大垃圾桶,開始了一天的垃圾上門回收工作。兩人按照各自劃分的區域,依次收集村民家門口垃圾桶內的垃圾。
在洪合鎮北片5個村,像夏勤才和劉正和這樣騎電動車上門收集垃圾的保潔員共有18人。幾乎每天都要到接近正午時分,他們才能真正結束當天上門收垃圾的工作,每天每人至少會裝滿五車垃圾,運送到各村經過改裝后的大型垃圾房內。
當夏勤才和劉正和還在挨家挨戶收集垃圾時,4時30分許,大橋村另一位保潔員蔣勝明就已經將垃圾壓縮車停在了村子北面的1號垃圾中轉站前。蔣勝明打開中轉站外新安裝的卷閘門,將此前收集到的垃圾進行壓縮、轉運,并對中轉站、垃圾桶周邊的垃圾進行打掃。這項工作,幾乎每天都要持續至午后1時。
“現在保潔員上門收垃圾,每天很早就開始,不僅路面比以前干凈多了,連路邊垃圾箱邊上的垃圾也都沒有了,而且對我們農戶來說也方便。”對于村里如今的衛生狀況,家住大橋村的村民陸榮生覺得很滿意。
洪合鎮在開展城鄉環境“四位一體”長效保潔工作中,探索垃圾上門收集新方法,實行“以桶換桶”的模式,確保“垃圾不落地”。這項工作首先在鎮區北片大橋村、洪合村等5個村試點實行,試行4個月以來,5個村的環境衛生面貌得到了明顯改觀。
“北片5個首先試行的村統一給各家各戶配備了垃圾桶,替代以前路邊的固定垃圾箱,采用保潔員上門收集的方式,杜絕二次污染。”據洪合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鎮長效保潔辦正對這一新方法的效果進行評估,并計劃在條件具備時向南片其余5個村進行推廣。
據悉,洪合鎮2014年投入62萬元用于環境衛生基礎設施更新,新建垃圾中轉站2座,維修和粉刷垃圾中轉站32座。并首先從農村垃圾箱著手進行改造,全年共新增垃圾桶1250只,改變了中轉站和垃圾箱的破舊現狀,為推行“垃圾不落地”保潔做好準備。
洪合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除推廣“以桶換桶”,試行“垃圾不落地”的保潔模式外,洪合鎮還將加大“四位一體”網格化監管力度。“加大網格化監管力度,就是進一步細化責任,健全各村建立的由聯村干部、村干部和保潔員組成的監管網絡。同時落實保潔管理制度和監督考核獎罰制度,堅持雙月檢查考核評分和日常巡查監督、不定期檢查等檢查考核措施,把環境衛生長效保潔工作作為鎮重點工作考核內容,直接與村干部待遇報酬相掛鉤,調動干部工作積極性。”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