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限塑令開始實施,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從那時起,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十年了。錢報記者走訪發現,超市商場按照規定嚴格執行,但在一些菜場、路邊小店還是會免費提供塑料袋。外賣、快遞業興起后,塑料袋的使用量也在增長。

超市里,很多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顧客,都習慣自帶購物袋。而年輕人小趙正在付款,“我沒有帶袋子的習慣,反正也不貴就買個。”——數據顯示,限塑令實施的2008年6月至2016年,全國商場超市塑料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三分之二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
從2008年到2016年,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共節約了約700億個,每年大概節約87.5億個。然而,快遞包裝和外賣盒越來越多,成了新的問題。據統計,2016年,全國快遞行業消耗塑料袋約147億個,國內三大外賣平臺一年至少消耗73億個塑料包裝——加起來的數字,遠超每年節約下來的塑料購物袋。除了快遞,外賣同樣是一塊無人管控的地帶。記者采訪了一家外賣平臺,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建議商戶用可循環使用或者是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但無權強制。
十年來,社會發展變化,外賣、快遞成了塑料袋“聚集區”。目前,國家層面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將研究完善限塑政策法規體系納入議事日程。而僅僅從政策著手,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需要市民從自身培養出環保意識,有意識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