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產生的垃圾量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而迅速增長,在政協海口市第十三屆五次會議上,多名政協委員提案建議海口市應推行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政協委員王俊剛認為應撤銷居民住宅樓層垃圾桶,代以樓宇間定時設置的分類垃圾桶。
隨著海口經濟社會的發展,常住人口和游客量均有大量增長,垃圾量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是將所有垃圾堆積至一定量后,直接焚燒或填埋,這樣做既造成大氣、水體、生物性污染,又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還會發生垃圾氣體爆炸事故。
王俊剛、吳承敏、王涓等海口市政協委員都提案建議海口市應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理,變廢為寶,可以降低垃圾處理成本,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
2010年,海口市曾出臺《關于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試點工作的通告》,將各類試點單位的垃圾分類方式做出了規定,但收效甚微。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市政協委員王俊剛在提案中提出了詳細而具體的建議。他建議撤銷居民住宅樓層垃圾桶,轉而在樓宇間定時設置垃圾分類桶供居民投放分類好的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試行初期,要在垃圾分類投放點安排工作人員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另外,還要設置少量地埋式垃圾容器,以便誤點居民投放。最后,根據垃圾分類配備專用收運車,每日定時逐個小區收集分類投放好的垃圾,定向運輸,避免出現“前端分類,后端大雜燴”的現象。
王俊剛認為,推行這項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居民知曉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并轉化為行動。政府需要配置大量工作人員完成宣傳、守點、監督和引導工作,也可撥付財政補貼給表現較好的居民、物業和保潔員等,從而促進居民自覺分類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