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與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節約資源是分不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關注。據了解,我國城市居民每人每天能制造1.2公斤的生活垃圾。一個家庭按三口人計算,一天就是3.6公斤,一年下來就要制造生活垃圾1.32噸。這一隨著經濟增長和城市人口增加等因素而不斷增加的數字,將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提出威脅性的挑戰。
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使之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已責無旁貸地成為我們研究與實踐的基礎工作。
一、垃圾分類收集的意義和地位
衛生整潔的城市離不開對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運及處理。垃圾分類收集是實施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是合理解決垃圾問題的有效途徑。
如今,許多發達國家都將垃圾譽為“放錯地方的黃金”,對垃圾的再利用率已高達80%。而我國對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卻只有20%。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垃圾多達1.7億噸,實際清運能力為1.4億噸,年處理費用高達數10億元。也就是說,每年至少有3千萬噸的垃圾因無法清運被隨意丟棄。在被清運的1.4億噸垃圾中,又有近一半未能進行無害化處理而堆放在露天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向空中散發臭氣、向地下滲透污水,污染了空氣和地下水資源,惡化了我們的生存環境。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成分有了很大變化,可再利用資源也在不斷增加。我國是人均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不僅能減少垃圾量,使垃圾資源化得以實現,更為垃圾無害化處理打下了基礎,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
二、我市垃圾分類收集的現狀和問題
在我市,現行的垃圾收集方式基本上是傳統的混合收集。近年來,隨著我市供暖、供氣系統的逐漸完善,居民產生的煤灰、煤渣等無機物垃圾大幅減少,垃圾內的有機物含量逐漸增加。基于我市不久將對生活垃圾進行焚燒處理,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不僅可以提高垃圾焚燒的低位發熱值、增加垃圾末端處理的有效性,還可以大大減少垃圾運輸過程中的成本投入,真正從源頭上實現垃圾減量化處理。所以從垃圾成分及垃圾處理方式來說,我市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已勢在必行。雖然早在幾年前我市就開始在個別物業小區做過垃圾分類的試點工作,但由于種種原因,其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是在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制約了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開展。
一、管理體制落后。垃圾分類收集是垃圾處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多個單位或部門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工作大多由街道雇人負責;清運工作由各區環衛部門負責;垃圾填埋處理由市環衛處負責。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物品在垃圾待運過程中被拾荒者撿走,垃圾場還有一支專門吃“垃圾飯”的“專職”拾荒隊伍對垃圾進行再次撿拾。這種多個利益主體的參與,使之相互間因利益關系而難以協調,導致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缺乏連貫性。
二、對垃圾分類收集認識不夠。雖說垃圾處理工作是涉及到每家每戶的事情,但多年來,老百姓總是將垃圾處理工作看成是政府向百姓提供的一項公益性事業,并沒有想過作為城市中的一員應該在此項工作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許多居民將我們提出的垃圾分類工作看作是廢品回收,沒有想過這項工作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作用,更看不到垃圾分類收集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所以,如果政府財力投入得多一些、工作做得好一些,老百姓就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政府財力吃緊、設施跟不上時,老百姓就會怨聲載道。這種公眾參與意識的薄弱,無形中成為我們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一道阻力。
三、政府部門對垃圾分類處理的能力不夠。我們發現在前期的試點中,即使有人將垃圾進行了分類,但由于現有的垃圾清運車輛的裝載廂是一個整體,工人們在裝車時仍然將分類后的垃圾混裝在一起,經密封擠壓后的垃圾到了垃圾處理場根本無法識別垃圾的類別,使分類程序形同虛設。其原因是沒有相應的資源化處理設備,無法實現垃圾資源化、減量化處理,存在著“既分又不分”、“先分后混”的尷尬局面。
四、重視程度與資金支持不夠。垃圾分類收集工作的開展,其工作量較之以往成倍增加,人員的增加、設施的配套、設備的運行,使本來就較為緊張的資金更為緊張。政府方面也未出臺相關的硬性政策來確保此項工作的實施,垃圾分類又勢在必行。因此,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只能因為資金的短缺而流于形式。